133号段涉诈风险背景
近年来,公安机关监测到大量以133开头的手机号被用于电信网络诈骗活动。该号段因“一卡双号”业务的技术特性,成为诈骗分子伪造身份的主要工具之一。据统计,冒充亲友领导、公检法机关的诈骗案件中,约32%使用133、180、153号段拨打电话。
常见诈骗手段及案例
诈骗分子通过133号段实施的典型手段包括:
- 冒充反诈中心:谎称用户手机号涉及案件,诱导转账或提供验证码;
- 伪造公检法身份:以“涉嫌犯罪”为由要求资金核查,发送虚假逮捕令;
- 伪装熟人求助:利用改号软件显示为本地号码,降低受害者警惕性。
阶段 | 操作 |
---|---|
第一步 | 谎称手机号涉案或异常 |
第二步 | 诱导添加社交账号获取信任 |
第三步 | 要求转账或泄露敏感信息 |
技术漏洞与号段关联性
133号段的高风险主要源于:
- 运营商早期发放的虚拟号段,存在实名认证漏洞;
- 支持“一卡双号”功能,便于隐藏真实号码;
- 部分用户出租/出售手机卡,导致号段资源被非法利用。
防范与应对措施
建议采取以下防护策略:
- 对133开头的陌生来电保持警惕,特别是涉及转账要求的通话;
- 通过官方渠道核验对方身份,拒绝点击短信链接;
- 定期查询名下电话卡数量,防止被冒用开卡。
133号段因技术特性和历史遗留问题,成为诈骗活动的高发载体。公众需强化风险意识,牢记“不轻信、不转账、不泄露”原则,遇到可疑情况立即通过110或反诈专线96110求证。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xnnu.com/15363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