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套餐升级隐性收费
运营商常以”优惠回馈”名义诱导用户升级套餐,实际通过附加条款增加隐性支出。例如某用户升级198元套餐时,客服未告知每月需额外支付58元优惠抵扣条件,导致实际月费达300元。这类操作常伴随以下特征:
- 未明确说明优惠生效条件
- 刻意模糊套餐资费结构
- 合约期内不可退订
二、强制捆绑消费
通过业务绑定制造二次消费,河南刘女士的大王卡套餐被私自添加15元叠加包,浙江用户办理70元套餐时捆绑50元流量包。主要表现形式包括:
- 宽带与手机套餐强制绑定
- 基础服务与增值业务打包销售
- 合约机与高资费套餐挂钩
三、自动续费陷阱
用户在不知情状态下被开通连续扣费项目,某消费者办理业务时发现连续5年被收取12元电视服务费。运营商通常采用以下手段:
- 免费体验期后自动转收费
- 业务办理页面默认勾选增值服务
- 套餐到期自动续约高价版本
四、降档退订障碍
套餐升级易如反掌,降级却需突破多重关卡。浙江用户将39元套餐改为8元资费时,需经历多次投诉才获折中方案。主要限制包括:
- 仅限线下营业厅办理(占比62%)
- 需解除多项服务绑定(占比28%)
- 收取高额违约金(占比10%)
消费者应定期通过官方渠道查询套餐明细,办理业务时要求提供书面协议。北京市李律师建议,依据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20条,运营商有义务明示收费项目,用户遭遇强制消费可向工信部投诉。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xnnu.com/29000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