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事件回顾:签字引发的连锁反应
2019年6月,郑州高先生在电信营业厅办理宽带套餐时,被优惠活动吸引:两年合约每月仅需支付50元,另赠礼品。然而签字后三个月,银行以「存在网贷记录」为由拒绝其贷款申请。经查证,这笔每月50元的「网贷」竟始于办理宽带当日。
- 合约条款未明确标注金融分期服务
- 签字文件包含网贷平台授权书
- 还款记录显示为「马上消费金融」
二、隐藏的金融合作模式
调查发现,通信运营商与网贷平台存在深度合作:用户缴纳的宽带费用通过网贷平台代付,形成「用户-运营商-金融机构」三角关系。这种模式具有三个特征:
- 用户实际获得的是通信设备租赁服务
- 网贷平台按月收取本息替代网费
- 征信系统自动收录还款记录
营业厅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表示:「分期支付可减轻用户压力,属于增值服务推荐」。但消费者普遍反映未被告知金融属性。
三、行业潜规则调查
类似案例在2019-2025年间频发,主要操作手法包括:
- 话费分期与信用贷款捆绑
- 设备补贴转为消费贷
- 合约机办理暗含多平台授信
银行信贷部人士透露:即使按时还款,频繁的小额网贷记录也会降低信用评级,因为「反映用户现金流紧张」。
四、消费者应对指南
为避免陷入类似纠纷,建议采取以下措施:
- 仔细核查合同中的金融条款
- 定期查询个人征信报告
- 拒绝非必要的分期支付方案
高先生最终通过法律途径获得网贷免责证明,但信用修复耗时两年。此事揭示新型消费陷阱已从实体商品延伸至基础服务领域。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xnnu.com/26478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