价格诱惑背后的隐藏条款
联通营业厅常见的69元套餐往往以「低价高流量」作为卖点,但用户实际使用中发现:包含的20G流量需区分通用流量与定向流量,部分定向流量仅限特定APP使用。更有多名用户反映,套餐外流量资费高达5元/GB,超出后费用自动叠加,曾有用户因未及时关闭流量产生500元超额账单。
- 宣传月费:69元(含20G流量+300分钟通话)
- 实际支出:128元/月(含宽带绑定)
- 隐形支出:流量超额费/合约违约金/增值服务费
套餐变更的隐形障碍
用户办理低价套餐后常遭遇变更限制:部分合约套餐需履行2年协议期,提前解约需支付剩余月份30%违约金。有案例显示,用户在不知情情况下被升级套餐,原套餐下架后无法恢复,需等待1个月才能生效新套餐。更存在宽带绑定强制条款,用户需多次往返营业厅才能解除绑定关系。
自动续费与合约陷阱
运营商通过三个层面设置消费陷阱:
- 合约期限模糊:宣传页标注「优惠期12个月」,实际合约期为24个月
- 增值服务默认开通:部分套餐包含IPTV服务,取消需单独申请
- 资费规则变更:5G流量包次年自动缩减为3G且无通知
有用户投诉显示,套餐内未使用完的通话时长会被强制结转为收费服务,形成「用不完也退不了」的扣费机制。
结论与建议
联通低价套餐存在系统性消费陷阱,消费者应重点核查:合约期限、绑定服务、超额资费三要素。建议办理时要求书面确认资费规则,定期通过官方APP查询套餐余量,发现异常扣费立即通过10015投诉渠道维权。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xnnu.com/28063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