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件背景
2024年12月,江苏苏州多名移动用户反映,在营业厅办理套餐变更时发现个人账户被标注“非家庭决策人”“敏感用户”等标签。网友提供的系统截图显示,标签信息出现在“统一支撑平台-前台营销”界面,该界面疑似用于内部客户画像管理。
官方回应
江苏移动客服先后作出两种解释:
- 初始回应称“未对用户进行标签化处理”,承诺进行内部调查
- 后续补充说明表示,若存在标签标注行为,属于“服务画像优化”,符合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中“最小必要原则”
据其官网披露的隐私政策,移动将用户身份、消费特征等数据归类为敏感信息处理范畴,并承诺采取加密等技术保护措施。
公众争议
该事件引发两极讨论:
- 反对派认为:未经明确告知的标签化处理涉嫌侵犯隐私权,且“敏感用户”等表述带有负面评价
- 支持派表示:精准画像可减少骚扰电话,有用户直言“希望被标注为脾气差用户以规避推销”
处理建议
针对号码标记问题,用户可通过以下途径维权:
- 通过中国信通院CAICT平台查询并申请清除错误标记
- 致电运营商客服要求复核用户画像数据
- 向工信部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提交书面申诉
此次事件暴露出通信服务商在用户数据应用边界上的模糊地带。尽管企业主张标签系统用于服务优化,但缺乏透明度的操作方式仍引发公众信任危机。如何在商业利益与个人信息保护间寻求平衡,将成为通信行业亟待解决的课题。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xnnu.com/28367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