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宣传图片与实物的鸿沟
营业厅宣传物料常使用高饱和度色彩与艺术化处理,将套餐权益包装成极具吸引力的视觉形象。如某运营商将实际仅含500MB的流量包,通过叠加动态粒子特效呈现为”无限畅享”效果。更有案例显示,宣传图中标注”充100送200″的优惠活动,实际需连续充值24个月才能兑现。
二、常见误导手段分析
- 视觉欺诈:使用无关场景图暗示套餐适用范围,如将5G图标植入4G套餐宣传物料
- 文字游戏:在角落标注”具体内容以协议为准”,而协议条款字号小于5pt
- 选择性展示:突出显示优惠价格,却将”合约期36个月”标注在折叠区域
某地消保委调查显示,83%的套餐纠纷源自宣传内容与合同条款的实质性差异,其中61%涉及图片误导。
三、法律视角下的责任界定
依据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二十条,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应当真实、全面告知。某法院判例明确指出:当宣传图片构成要约邀请的核心要素时,”图片仅供参考”的免责声明无效。运营商需对宣传物料中的关键信息(如流量额度、合约期限)承担举证责任。
四、消费者应对策略
- 保存原始宣传物料,包括纸质折页和电子海报
- 要求营业厅对图片中的承诺事项进行书面确认
- 通过12300工信部投诉平台固定证据链
如遇某运营商宣传”充话费送手机”却附加高额保底消费的情况,消费者可主张适用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第八条要求赔偿。
破解宣传图片误导需建立三方共治机制:运营商应规范素材审核流程,监管部门需完善数字广告标准,消费者则要提升证据意识。只有形成完整的信息披露链条,才能从根本上杜绝”图文不符”的营销乱象。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xnnu.com/29093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