营业厅服务为何让大爷大妈频频摇头?

银行营业厅服务引发老年群体不满的核心矛盾在于: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忽视适老化改造,服务流程设计缺乏人文关怀,技术设备操作门槛过高。解决之道需平衡效率与包容,建立符合老年人特征的专属服务体系。

数字化转型与适老化不足的矛盾

商业银行近年加速推进智能设备替代人工柜台,但老年群体对手机银行、自助终端等数字工具的接受度普遍较低。如南京中国银行案例显示,74岁老人因被迫使用人脸识别等复杂验证流程,最终因体力透支引发悲剧。尽管部分银行如中信银行推出“手把手”引导服务,但多数机构仍存在服务断层,未能针对老年人反应慢、视力差等特点调整验证流程。

营业厅服务为何让大爷大妈频频摇头?

服务流程缺乏人性化设计

银行标准化业务流程与老年客户需求存在三大冲突:

  • 强制分流机制:部分网点要求所有客户优先使用智能设备,柜面服务需额外申请
  • 账户管理僵化:长期不动户必须临柜激活,未考虑特殊群体行动不便的现实
  • 信息传递缺失:关键操作节点缺乏语音提示或放大版图文指引

员工服务态度与效率失衡

银行基层存在两种极端现象:一方面部分员工因绩效考核压力,对办理速度较慢的老年客户表现急躁,例如要求老人“去ATM机操作”引发冲突;另一方面过度谨慎的合规要求导致服务变形,如社保卡密码设置时机械执行“6位数字”规则,忽视老年人记忆特征。

技术设备的操作门槛

智能终端界面设计未考虑老年人生理特征,主要表现为:

  1. 触控按钮小于10mm,易误操作
  2. 验证流程包含连续动作指令(如摇头、张嘴)
  3. 交易回单字体未达无障碍标准

这导致老年客户常需反复尝试,某银行监控数据显示,70岁以上客户自助设备平均使用时长是普通客户的3.2倍。

解决银发群体服务困境需建立“双轨制”服务体系:保留人工柜台基础功能的开发适老化专属交互系统。如借鉴日本三井住友银行的“语音导航存折打印机”,或参照国内某城商行试点推出的“亲属远程协办”模式。唯有打破“数字优化等于取消人工”的思维定式,才能真正实现金融服务的包容性发展。
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xnnu.com/293749.html

上一篇 2025年3月18日 下午3:07
下一篇 2025年3月18日 下午3:07

相关推荐

联系我们
关注微信
关注微信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