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合约捆绑的隐形枷锁
卢氏营业厅的免费送手机活动通常要求消费者签订12-36个月的长期合约,在此期间强制使用指定套餐,且最低消费标准往往比常规套餐高出30%-50%。例如原价98元的套餐会被升级至128元,两年累计多支出720元,远超手机实际价值。
合约中还暗藏三项限制条款:
- 禁止携号转网,违约需支付剩余合约期总费用的50%作为违约金
- 套餐升级容易降级难,营业员常以流量不足为由诱导升级
- 合约期内更换手机需重新签订协议
二、预存话费的返还陷阱
要求预存2000-5000元话费换取手机,承诺分24个月返还,但存在双重限制:
- 每月仅返还预存金额的4%-6%,不足以覆盖套餐费用
- 要求每月消费达指定金额才触发返还机制
项目 | 手机价值 | 预存金额 | 两年总支出 |
---|---|---|---|
活动方案 | 1500 | 3000 | 6480 |
自购方案 | 1500 | 0 | 4704 |
三、分期贷款的风险转嫁
部分营业员会擅自操作消费者手机,通过花呗、京东白条等渠道办理分期贷款。安徽某案例显示:消费者实际支付4980元获得价值3000元的手机,其中包含18%的年化利息。更隐蔽的是,贷款协议中约定:
- 逾期还款影响个人征信
- 提前还款需支付剩余本金5%手续费
四、手机质量的隐藏缺陷
赠送机型多为三种类型:运营商定制版(预装20+无法卸载的APP)、库存积压的老旧机型、山寨仿制机。湖南消费者反馈,某款赠送手机使用三个月后出现:
- 电池续航能力下降60%
- 系统强制推送广告
五、第三方合作的连环套路
运营商与小额贷款公司、手机经销商形成利益链,具体操作模式包括:
- 外包经销商以”零元购”吸引客源
- 贷款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并收取利息
- 消费者违约时三方共同追责
免费送手机本质是运营商锁定客户消费的高阶营销策略,消费者实际支付费用约为手机价值的2-3倍。建议办理前核对合同细节,重点查看违约条款、套餐有效期、预存款返还规则等内容,必要时向12315咨询备案。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xnnu.com/11173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