套餐诱导消费争议
徐州某老年用户办理号码时,被工作人员告知最低套餐为29元,使用五年后发现实际存在19元基础套餐,却被叠加办理了10元流量包。营业厅既未明确告知套餐结构,也未提供纸质协议,导致消费者在不知情下支付超额费用。
类似问题在多地联通营业厅均有发生,主要表现为:
- 套餐内容与实际收费不符
- 线下线上服务标准不统一
- 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缺失
投诉处理机制缺陷
消费者投诉时普遍遭遇处理流程梗阻,某用户反映宽带安装问题后,装维人员多次失约且拒绝沟通,最终通过96868投诉才得以解决。当前投诉处理存在三个突出问题:
- 线上线下的服务响应脱节
- 处理时效缺乏明确承诺
- 补偿方案执行标准模糊
服务流程标准化缺失
业务办理过程中存在明显操作漏洞,包括:
- 同一业务不同工作人员解释矛盾
- 系统数据与线下服务不互通
- 关键服务节点缺乏书面确认
有用户办理199元套餐后突遭号码封停,复通流程需进行人脸识别等复杂操作,反映出风险防控与服务便利性失衡。
改进建议与行业反思
建议建立三级改进机制:
- 服务承诺可视化公示制度
- 全渠道服务记录云端存档
- 第三方服务监督委员会
运营商应正视消费者合理诉求,将投诉处理从危机公关转变为服务升级契机,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服务流程透明化。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xnnu.com/21945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