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象背景与公众疑虑
自2022年起,多地居民陆续收到附带链接的核酸检测提醒短信,其中部分短信在通知内容下方出现运营商广告信息。这种现象引发公众对防疫短信权威性与安全性的双重质疑,甚至出现「借防疫名义推送广告」的舆论争议。
技术背景与运营机制
通过通信运营商发送的防疫短信存在两种技术实现方式:
- 5G消息推送:支持富文本格式的官方信息展示,但非5G手机会自动转换为「文字+链接」形式
- 普通短信通道:部分地方机构通过运营商短信端口批量发送时,可能附带预设的推广模板
广告链接的三种来源
根据现有案例研究,短信中广告链接主要存在以下类型:
- 运营商增值服务:中国移动等运营商在短信末尾添加「1元35G」等自有业务推广
- 第三方商业合作:基于基站定位技术向特定区域推送本地商户广告
- 诈骗钓鱼链接:伪装成核酸查询页面的高风险网站,要求填写个人敏感信息
辨别与应对策略
公众可通过以下特征判断短信安全性:
- 官方短信不会要求提供银行卡信息或人脸识别验证
- 运营商官方链接域名应为「10086.cn」等备案网址
- 收到可疑短信可拨打12321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热线核查
建议防疫短信发送方应与运营商明确广告插入规则,建立「白名单」审核机制,防止商业推广与公共服务混同。
防疫短信附带广告链接的现象,本质上是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在通信渠道的边界模糊所致。该问题需通过完善技术标准、加强监管协同、提升公众防范意识等多维度解决,既要保障疫情防控信息传达效率,也要维护政府公信力和公民信息安全。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xnnu.com/27015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