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常见诈骗手法
近年来电信运营商营业厅频现「套餐变贷款」消费陷阱,主要呈现三种典型模式:
- 隐瞒贷款事实:业务员以「信用额度查询」「优惠资格审核」等名义,在消费者不知情时办理网贷业务
- 虚假宣传诱导:通过「免费送设备」「套餐升级」等话术包装金融产品,刻意弱化贷款属性
- 诱导生物认证:要求录制点头视频、电子签名等操作,利用消费者信任完成网贷授权
二、识别贷款陷阱技巧
消费者可通过「四查四问」法辨别风险:
- 查合同关键信息:注意「分期付款」「信用付」「融资租赁」等关键词
- 查账户变动:办理业务后立即检查支付宝、微信是否出现冻结资金
- 查征信报告:定期通过央行征信系统核查名下贷款记录
- 问清资金流向:明确每月缴费是否包含贷款本息
三、遭遇后的应对策略
若发现被违规办理贷款,建议立即执行以下步骤:
- 保留电子签名、业务协议等原始凭证
- 向运营商总公司、12300工信部、12315消协三渠道同步投诉
- 要求金融机构提供完整贷款合同与授权记录
- 如遇征信异常,向央行征信中心提交异议申诉
四、维权法律依据
根据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相关规定:
- 第二十条:经营者应向消费者提供真实、全面的商品或服务信息
- 第二十六条:格式条款中加重消费者责任的条款无效
- 第五十五条:欺诈行为需承担三倍赔偿责任
面对营业厅的新型金融消费陷阱,消费者需保持「三不原则」:不轻易交出手机、不随意生物认证、不盲目相信优惠。建议办理业务时全程录音录像,发现异常立即中止操作并向监管机构举报。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xnnu.com/28996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