骗局模式解析
西安电信营业厅的“免费赠品”骗局通常包含以下核心环节:首先以运营商名义通过电话或线下接触用户,宣称赠送平板、手机等电子产品;其次以“征信核查”“套餐绑定”等理由要求用户签署无明确标识的协议;最终通过花呗分期、第三方网贷等金融工具完成资金划扣。
- 诱导签署贷款合同:业务员使用《宽带受理单》等模糊协议,将用户花呗授信转化为隐性贷款
- 隐瞒金融操作:80%的受害者未被告知分期贷款实质,误以为是运营商官方补贴
- 虚假资质背书:使用伪造的电信工牌、无盖章文件增强信任度
典型案例回顾
2024年西安周某接到“电信业务员”电话,承诺免费赠送平板电脑。业务员上门后要求检查支付宝征信,通过扫码操作将其花呗2880元额度转为分期贷款,谎称该款项系“话费预存冻结”。三个月后用户发现机顶盒无法使用,且需自行偿还贷款。
另一起案例中,消费者被引导签署《橙分期协议》,实际是以用户名义在第三方金融平台办理贷款。手机价值仅900元,合同金额却标注2000元,用户需通过两年期199元套餐变相偿还本息。
法律定性与责任
此类行为已涉嫌多重违法:运营商外包人员冒用官方身份构成欺诈;未明确告知贷款实质侵犯消费者知情权;超额标注商品价格涉嫌价格欺诈。根据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五十五条,受害者可主张三倍赔偿。
- 运营商承担主体管理责任:对合作商户资质审核失职
- 金融机构连带责任:未履行贷款告知义务
- 业务员个人责任:涉嫌合同诈骗罪
消费者防范指南
面对“免费赠品”营销需保持警惕:
- 核实人员身份:通过10000号官方渠道二次确认
- 拒绝非官方协议:警惕无盖章文件及金融平台授权
- 实时监控账户:办理业务后立即检查花呗、银行卡流水
如已遭遇骗局,应保留通话录音、合同文本等证据,向12315平台及银保监会同步投诉。
这类骗局本质是运营商将金融风险转嫁给消费者,通过“信用购”模式实现非法套利。2024年工信部已约谈相关企业,但根治仍需完善代理商监管体系,建议消费者提高金融安全意识,遇“免费”噱头时保持理性判断。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xnnu.com/30299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