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价格信息不透明引发误解
多起纠纷中,导购人员刻意回避克重信息,直接以”一口价”形式报价。消费者在2024年8月购买足金手链时,导购未说明单价直接收取5552元,且私自销毁价签导致无法核实计价依据。2025年2月某案例显示,商家使用”件”代替法定计量单位,涉嫌违反《价格法》。
- 未主动告知黄金克重占比
- 质保单故意遗漏关键参数
- 利用消费者信任心理促成交易
二、换购规则存在消费陷阱
换购环节成为二次消费陷阱的高发区。某消费者手链被擅自裁剪1.77克后,导购单方面执行598元/克折旧价,造成177元损失。更存在换购时以”一口价”商品替代克重产品的违规操作。
- 折旧计价标准不透明
- 换购品类限定条款未事先告知
- 新旧饰品重量差异处理不公
三、质量问题与售后推诿
2025年1月某案例显示,黄金项链两次断裂且克重减少0.06g,商家却要求补差1028元。更有消费者发现产品缺失足金标识后,遭遇门店推卸责任。数据显示2024年抽检发现中国黄金存在标签、纯度等多项不合格问题。
四、法律维权面临多重阻碍
消费者依据《消法》第24条主张退货时,遭遇商家强硬拒绝。监管机构存在权责不清现象,某案例中市场监管所称无执法权,110却表示其有处置义务。总部投诉渠道长期无人响应加剧维权难度。
中国黄金消费纠纷频发折射出黄金零售行业标准化缺失、监管执行不到位等深层问题。需建立黄金饰品销售规范标准,强制要求克重明示与换购规则透明化,同时完善监管部门协作机制,切实落实《价格法》第14条对误导性标价行为的处罚规定。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xnnu.com/9293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