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件背景与投诉核心
2023年7月,广东化州橘城中路营业厅因向老年消费者推销高额套餐引发争议。用户投诉指出,业务员未明确告知套餐需绑定3年合约且月费从59元升至119元,反而以“改套餐送手机”为噱头诱导办理。涉事老人事后发现费用异常,却遭营业厅以“已拆封手机”为由拒绝退订。
类似事件在移动其他渠道亦有发生:2021年有用户反映10085外呼平台未经确认擅自升级套餐,2024年更出现第三方代理商通过伪造验证码实施捆绑销售,显示该问题具有系统性特征。
争议焦点:合约条款的隐秘性
投诉案例揭示三大违规操作模式:
- 信息不透明:业务受理单被藏于手机包装内,合约签字非本人笔迹
- 诱导性话术:以“免费赠送”“开机激活享优惠”掩盖费用增幅
- 合约捆绑陷阱:通过儿童成长合约包等附加条款延长解约周期
此类操作违反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二十条关于明码标价的规定,工信部2023年电信服务通报显示,合约纠纷占通信类投诉总量的37%。
消费者应对策略与维权路径
遭遇类似问题时,建议采取以下措施:
- 立即保留业务受理单、通话录音等原始凭证
- 通过中国移动APP提交书面投诉,要求48小时内书面回复
- 向工信部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(https://dxss.miit.gov.cn)提交正式申诉
2024年维权成功案例显示,引用《民法典》第一百四十七条关于重大误解条款,可主张撤销非本人签署的电子协议。
行业整改与监管建议
根本性解决需多管齐下:
- 建立服务溯源机制:强制要求业务办理全程录音并保存两年
- 优化合约告知流程:关键条款需消费者逐页签字确认
- 加强代理商监管:对违规渠道商实施黑名单制度
2025年1月工信部新规明确,套餐变更需经过二次身份验证,预计将有效降低诱导消费发生率。
橘城中路营业厅事件折射出通信行业长期存在的营销乱象,消费者需提高法律意识主动维权,监管部门更应强化事前预防机制。只有建立透明的信息公示制度和严格的违规惩戒措施,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误导性销售行为。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xnnu.com/23768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