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件背景与争议焦点
2024年12月,江苏网友在办理套餐变更时发现其账户被标注为“非家庭决策人”“敏感用户”,该标签显示于中国移动的“统一支撑平台-前台营销”界面,引发公众对隐私权侵犯的质疑。江苏移动表示将核查标签来源及用途,但截至2025年3月尚未公布调查结果。该事件的核心争议在于:未经用户同意的标签化处理是否构成对个人信息权益的侵害。
法律依据与隐私权边界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》及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,企业收集、使用个人信息需遵循合法、正当、必要原则,敏感信息处理更需获得单独同意。移动公司《个人信息处理规则》明确承诺保护用户通信秘密,但“敏感用户”标签是否属于“必要”范畴仍存疑。国家“双千计划”法学专家指出,负面评价类标签可能损害用户名誉权,若未履行告知义务则涉嫌违法。
标签内容 | 法律风险 | 合规要件 |
---|---|---|
非家庭决策人 | 可能影响消费权益 | 需明示用途并获授权 |
敏感用户 | 侵犯人格尊严 | 禁止非必要敏感信息处理 |
用户画像的合理性与风险
运营商普遍采用用户画像技术实现精准营销,但江苏移动事件暴露三大问题:
- 标签内容带有主观判断,可能形成歧视性待遇
- 未提供标签查询和异议渠道,违反知情权
- 内部系统信息外泄,反映数据管理漏洞
行业规范与改进建议
为平衡商业利益与用户权益,建议建立以下机制:
- 完善标签分级制度,区分基础服务标签与营销分析标签
- 开发用户自主管理界面,允许查看和修改标签
- 建立内部审计流程,防止非授权使用敏感标签
江苏移动在未充分告知且未获授权的情况下标注用户属性,已涉嫌违反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第24条关于自动化决策的规定。尽管用户画像属于商业惯例,但其应用必须严格遵守“最小必要”原则,避免将主观判断转化为系统性歧视。监管部门需推动建立电信行业标签使用标准,明确禁止收集与服务无直接关联的敏感性评价。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xnnu.com/24221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