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件背景
2025年2月,烟台市福山区中国电信营业厅通过\”凭身份证免费领手机\”的户外广告吸引消费者,实际却要求办理高价套餐才能领取设备。该行为被消费者质疑涉嫌虚假宣传,引发市场监管部门介入调查。此类营销手段在全国多地均有出现,已成为电信行业常见的消费纠纷类型。
常见营销套路
电信运营商在\”免费送手机\”活动中主要采用以下隐蔽收费方式:
类型 | 特征 | 风险点 |
---|---|---|
合约机模式 | 绑定24-36个月套餐 | 违约金达手机价值200% |
预存话费型 | 最低消费限制 | 话费返还周期不明确 |
分期贷款型 | 自动开通网贷服务 | 征信风险及超额费用 |
消费者投诉案例
福山区消费者反映:营业员在办理过程中隐瞒了每月需支付139元套餐费、强制绑定36个月等关键条款。类似案例显示,超60%的投诉涉及以下问题:
- 广告内容与实际条款存在重大差异
- 套餐升级不可逆且费用超额
- 老年用户被诱导签订网贷协议
法律分析及建议
根据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二十条,经营者应向消费者提供真实、全面的商品信息。福山区市监局调查显示,涉事广告未明示套餐绑定等必要条件,涉嫌构成误导性宣传。专家建议消费者:
- 核实广告承诺与合同条款一致性
- 重点审查违约金条款及解约条件
- 保留宣传物料作为维权证据
\”免费领手机\”本质上是通过长期套餐绑定实现盈利的商业行为。消费者应警惕广告中的绝对化用语,监管部门需加强电信行业营销行为规范,建立套餐合约的冷静期制度,切实保护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。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xnnu.com/26795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