虚假宣传诱导签约
移动营业厅常以”免费送手机””老用户直降”等话术吸引消费者办理合约套餐。案例显示,用户办理38元保底套餐时被承诺”无额外扣费”,实际却被强制升级至138元套餐。另有用户因”购机直降”优惠,在未告知套餐绑定条款的情况下,被擅自将38元套餐提升至58元并签署48个月合约。
- “资费保持不变,仅增加流量”
- “合约到期自动取消”
- “验证码仅用于确认身份”
隐瞒关键条款
2025年1月发生的流量赠送事件中,业务员未说明”月消费不足39元需补差价”的条款,导致19元套餐用户每月被迫支付20元差价。更隐蔽的欺诈手段包括:通过验证码办理增值服务、利用老年人不熟悉电子协议的特点签署霸王条款。
部分营业厅刻意模糊”套餐保底消费”与”合约最低消费”的区别,在用户办理免费领手机活动时,将实际消费门槛提高至169元/月,且未提供纸质协议。
合约限制与高额违约金
三年期手机合约隐藏着双重限制:既强制提高基础套餐资费,又规定违约需支付手机差价。有用户套餐从29元升至78元,若提前解约需支付未履行月份总资费30%的违约金。2025年3月曝光的案例显示,合约机实际价值1120元,用户却需额外支付960元资费差额。
- 合约期限普遍24-48个月
- 违约金计算包含设备补贴款
- 套餐降档需归还优惠差额
消费者应对策略
遭遇欺诈时可采取以下措施:立即拨打10086要求中止未生效合约、通过12315平台投诉捆绑销售行为、保留通话录音和短信凭证。对于已生效合约,可依据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八条主张知情权缺失要求解约。
- 业务办理短信记录
- 电子协议签署时间戳
- 套餐变更前后资费对比
移动套餐优惠陷阱本质是价格歧视策略的滥用,通过信息不对称制造消费粘性。2024-2025年投诉数据显示,78%的纠纷涉及口头承诺与书面条款不符。消费者应提高对”免费””直降”等营销话术的警惕,办理业务时坚持要求书面协议说明。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xnnu.com/27207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