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状:误导消费形式多样
近年联通营业厅频现误导性营销行为,主要表现形式包括:
- 合约协议未提供纸质文本,采用单向约束的电子协议
- 业务人员口头承诺与书面条款严重不符
- 隐蔽开通国际漫游等收费服务
- 虚假宣传流量抵扣规则
2024年湖北武汉用户因工作人员误导导致合约无法注销,最终欠费近2000元。类似事件在2025年仍持续发生,3月5日湖南用户投诉未成功办理业务仍被扣费29元。
维权路径与法律依据
消费者可采取以下维权措施:
- 通过联通APP提交费用争议投诉,引用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主张退一赔三
- 保留通话录音、短信记录等证据向工信部投诉
- 涉及金额较大时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
2024年河南用户经历6次充费、2个月催讨才完成退费,反映线下投诉渠道存在响应延迟问题。建议优先使用中国联通APP「闪电退」功能进行线上登记。
解决方案与行业展望
根本性解决需多方协同:
责任方 | 具体举措 |
---|---|
运营商 | 建立套餐变更二次确认机制 |
监管部门 | 强制要求电子协议双向确认 |
消费者 | 养成月度账单核查习惯 |
2025年联通防诈骗活动展现技术防范潜力,建议将反诈系统扩展至消费预警领域。通过AI客服实时监控业务办理话术,可有效降低诱导消费发生率。
终止误导消费需建立三方共治机制:运营商完善内控体系、监管部门强化问责机制、消费者提升维权意识。随着2025年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细则落地,期待电信服务领域形成更透明的消费环境。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xnnu.com/28097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