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强制捆绑增值服务
部分银行和运营商在开卡过程中强制要求用户激活附加服务,例如紫金农商银行曾要求必须开通手机银行才能办理实体卡。移动营业厅则存在私自开通副卡行为,工作人员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二次开卡,导致后续产生额外费用。
- 手机银行/电子钱包强制绑定
- 微信公众号关注推广
- 理财业务搭售
二、隐藏费用与模糊条款
运营商常通过预存话费返还、免费体验期等话术诱导消费,实际存在三项隐藏收费机制:
- 自动续费增值服务未明确告知
- 违约金收取标准不透明
- 基础套餐外流量资费陷阱
典型案例包括:承诺36元月租实际扣费48元,以及未使用的会员服务仍需缴纳违约金。
三、个人信息滥用风险
在开卡流程中,存在工作人员超范围收集生物信息的现象。有用户反映在电话卡激活时被要求多次拍摄身份证,导致个人信息被用于违规开卡。银行开卡则普遍存在过度收集社保记录等辅助证明材料的问题。
四、套餐优惠暗藏时效陷阱
运营商通过以下方式设置消费陷阱:
- 前6个月优惠期后自动恢复高额资费
- 合约期内限制携号转网
- 活动到期不提醒直接扣费
某用户办理的”9元流量卡”实际第二个月起月租即涨至39元,且包含定向流量限制。
消费者应主动核查三要素:资费明细表、合约期限说明、增值服务取消方式。遇到强制捆绑时,可依据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十九条进行维权。定期通过官方渠道查询名下所有开卡记录,及时发现异常账户。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xnnu.com/29168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