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旧卡买卖的灰色产业链运作模式
营业厅旧卡交易已形成四级分工的犯罪链条:首先由伪装成业务员的违法分子,以50-100元报酬诱导大学生、老年人办理实名电话卡;随后当地团伙加价收购并转卖给全国性黑卡组织,最终以200-250元/张售予诈骗集团。部分高价回收的SIM卡经过技术处理,成为跨境诈骗的虚拟号段载体。
二、暗藏的三大诈骗犯罪手段
- 虚拟身份掩护犯罪:通过实名卡注册社交账号实施网恋诈骗,受害人资金直接流入犯罪分子控制的账户
- 洗钱通道伪装:利用收购的银行卡进行多级转账,切断资金溯源路径,涉案金额最高可达数十万元
- 二次诈骗陷阱:在二手交易平台发布高价回收信息,骗取卖卡人押金或验证码后失联
三、法律风险与刑事后果
根据《刑法》第225条,非法经营电话卡可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;若明知用于诈骗,则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。2025年泸州破获的案例显示,单张涉案银行卡资金流水超36万元,当事人被判有期徒刑八个月。
四、防范建议与应对措施
- 及时注销停用超过三个月的旧卡,避免被冒用注册
- 拒绝任何形式的”高价回收”邀约,警惕赠送礼品等诱导话术
- 发现营业厅异常办卡行为,立即通过110或国家反诈中心APP举报
旧卡交易背后潜藏着完整的犯罪生态,从2024年四川破获的收卡团伙到2025年跨境虚拟号段诈骗案,违法手段持续升级。公众需强化法律意识,切断黑灰产业链源头,共同维护通信安全环境。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xnnu.com/29331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