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移动‘保护性停机’是否逾越监管红线?

中国移动保护性停机机制因预警缺失、核验程序争议等问题引发合规性质疑。本文从法律依据、执行程序、用户权益三个维度分析,揭示其存在的预警机制失效、举证责任倒置、核验标准越界等逾越监管红线的风险。

一、法律依据与争议焦点

根据工信部联网安函〔2021〕133号文件,运营商对高风险电话卡应先通过24小时预警机制提醒用户核验身份,逾期未完成方可停机。然而实践中,中国移动多次在未预警的情况下直接实施保护性停机,用户需通过线下核验或提交敏感资料才能复通。这一操作模式与《反电信网络诈骗法》要求的“必要性”和“最小侵害”原则存在冲突。

二、程序合规性分析

运营商停机流程存在三方面争议:

  • 预警缺失:多起案例显示停机前未发送预警短信
  • 举证倒置:用户需自证清白,运营商未提供异常使用证据
  • 核验障碍:异地用户被强制要求属地核验,违反《电信条例》服务便利性原则

三、用户权益保护困境

2024年多起投诉显示,用户遭遇以下权益损害:

  1. 新入网用户完成实名制后24小时内被停机
  2. 十年以上老用户无预警被限制通信功能
  3. 核验材料超出法定范围(如社保记录、通话详单)

四、监管边界探讨

现行反诈机制存在三重监管矛盾:

监管措施对比
法律要求 执行偏差
分级分类管理 模型误判未设纠偏机制
最小必要原则 直接采用最高限制措施
数据隐私保护 强制收集生物特征信息

中国移动现行保护性停机机制在预警机制、举证责任、核验标准等方面已突破工信部133号文设定的监管框架。需建立分级响应制度,明确大数据模型误判补偿机制,并将核验权限收归省级反诈中心统一管理,才能实现反诈效率与用户权益的平衡。
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xnnu.com/84835.html

上一篇 2025年3月16日 下午10:12
下一篇 2025年3月16日 下午10:12

相关推荐

联系我们
关注微信
关注微信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