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法律依据与争议焦点
根据工信部联网安函〔2021〕133号文件,运营商对高风险电话卡应先通过24小时预警机制提醒用户核验身份,逾期未完成方可停机。然而实践中,中国移动多次在未预警的情况下直接实施保护性停机,用户需通过线下核验或提交敏感资料才能复通。这一操作模式与《反电信网络诈骗法》要求的“必要性”和“最小侵害”原则存在冲突。
二、程序合规性分析
运营商停机流程存在三方面争议:
- 预警缺失:多起案例显示停机前未发送预警短信
- 举证倒置:用户需自证清白,运营商未提供异常使用证据
- 核验障碍:异地用户被强制要求属地核验,违反《电信条例》服务便利性原则
三、用户权益保护困境
2024年多起投诉显示,用户遭遇以下权益损害:
- 新入网用户完成实名制后24小时内被停机
- 十年以上老用户无预警被限制通信功能
- 核验材料超出法定范围(如社保记录、通话详单)
四、监管边界探讨
现行反诈机制存在三重监管矛盾:
法律要求 | 执行偏差 |
---|---|
分级分类管理 | 模型误判未设纠偏机制 |
最小必要原则 | 直接采用最高限制措施 |
数据隐私保护 | 强制收集生物特征信息 |
中国移动现行保护性停机机制在预警机制、举证责任、核验标准等方面已突破工信部133号文设定的监管框架。需建立分级响应制度,明确大数据模型误判补偿机制,并将核验权限收归省级反诈中心统一管理,才能实现反诈效率与用户权益的平衡。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xnnu.com/8483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