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件背景
2024年12月,江苏移动用户办理套餐变更时,发现其账户被标注“敏感用户”“非家庭决策人”等标签。后台页面显示该标签位于“统一支撑平台-前台营销”界面,采用加粗标红方式呈现。根据用户描述,此类标签可能影响营销策略,例如减少向“非家庭决策人”推销高价值套餐。
标记原因分析
根据系统界面与用户行为推测,标签生成逻辑可能包含以下维度:
- 消费决策能力:“非家庭决策人”标签源于用户多次拒绝套餐购买请求,表明其不具备家庭消费支配权
- 服务互动特征:“敏感用户”可能被定义为对推销电话表现出强烈抵触或投诉倾向的群体
- 系统自动化分类:中国移动统一支撑平台通过算法分析通话记录、套餐使用数据等生成用户画像
用户反应与争议
事件曝光后引发两种对立观点:
- 反对派:认为标签带有负面评价属性,侵犯消费者人格尊严,且未履行个人信息处理告知义务
- 支持派:部分用户希望被标注为“敏感”以减少营销骚扰,认为这是有效的隐私防护手段
法律与隐私争议
江苏移动《个人信息处理规则》明确将“特定身份”列为敏感信息,需采取加密等强化保护措施。但“敏感用户”定义是否属于法定敏感个人信息范畴仍存疑,标注行为可能涉及以下法律问题:
- 未向用户主动披露标签内容及使用目的
- 未提供标签修改或删除的申诉渠道
企业回应与后续
江苏移动客服初期否认存在标签系统,后改口称将展开调查。截至2025年1月,其官网更新条款强调“在最小必要范围内处理敏感个人信息”,但未直接回应事件调查结果。
该事件暴露出电信运营商用户画像系统透明度的缺失。虽然基于消费行为的客户分级属于常见商业策略,但涉及主观评价的标签分类需平衡商业效率与用户权益,尤其在知情同意机制和标签修正权方面亟待完善。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xnnu.com/24217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