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职背后的合同陷阱
2025年入职移动营业厅的张先生,最初被”国企直聘””五险一金”的招聘广告吸引。实际上其劳动合同显示为第三方劳务派遣,基础工资仅按当地最低标准2300元计算社保基数,与正式员工存在40%的薪酬差距。更令人意外的是,合同条款中包含”自愿接受岗位调整”的隐藏条款,这为后期被要求转岗营业员埋下伏笔。
高压锅式的工作日常
每日工作强度远超预期:
- 10小时轮班制,每月需完成80%的5G套餐升级指标
- 处理客户投诉时强制要求”微笑服务”,情绪劳动消耗巨大
- 周末突击营销任务:新开卡量未达标扣发绩效奖金
办公室监控数据显示,营业员日均接客量达120人次,高强度工作导致三个月内离职率攀升至35%。
职业晋升的玻璃天花板
尽管张先生连续三个月获得销售冠军,但派遣工身份限制其发展:
- 无法参与市级业务培训
- 绩效考核系数比正式工低0.3
- 晋升店长需满足5年派遣工龄
这种区别对待导致90%的派遣员工在三年内选择离职,形成恶性循环。
移动营业厅用工乱象折射出通信行业劳务派遣制度的深层矛盾。当”国企光环”遭遇资本逐利本质,劳动者权益保护与企业成本控制的天平亟待重新校准。完善同工同酬立法、建立透明的晋升通道,或许能破解这个困局。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xnnu.com/26477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