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未经同意的业务开通
消费者多次投诉移动营业厅擅自为老年用户开通增值业务,在未明确告知的情况下,通过电话营销或现场办理等方式激活收费服务。例如有用户发现家中老人每月被扣取超500元费用,包含未授权开通的流量包和增值业务。
常见操作手法包括:
- 以「免费体验」名义开通付费业务
- 利用身份验证流程激活合约套餐
- 在用户不知情时签署电子协议
二、价格歧视与套餐陷阱
中国移动存在显著的新老用户价差,13年老用户套餐单价可达新用户的22倍。有用户发现其129元套餐仅含20GB流量,而新用户29元套餐包含100GB流量。
资费规则暗含以下问题:
- 套餐到期后自动恢复原价未提醒
- 保号套餐信息刻意隐藏
- 流量消耗数据存在系统误差
三、优惠限制与合约捆绑
所谓优惠活动往往附加隐性条款:
- 承诺赠送手机却绑定三年78元保底套餐
- 不同优惠活动互斥不可叠加
- 违约金条款未在办理时明示
有消费者投诉办理升级套餐后,原有优惠自动失效,实际支出反而增加30%以上。
四、虚假宣传与诱导升级
客服人员常以「资费不变享受更多服务」的话术诱导用户升级套餐,实际通过以下方式获利:
- 模糊优惠有效期表述
- 隐藏套餐恢复原价的时间节点
- 与合作方联合实施电话营销欺诈
近期出现伪造10086短信诱导提供验证码,进而擅自变更套餐的恶性事件。
移动营业厅的营销策略存在系统性消费陷阱,建议用户定期核查账单明细,办理业务时留存书面协议,遭遇侵权时可通过12315或工信部渠道维权。消费者更应警惕「优惠」「免费」话术背后的隐藏条款,避免陷入长期合约捆绑。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xnnu.com/27281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