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免费手机的甜蜜诱饵
运营商通过醒目的「0元领手机」广告吸引消费者进店,实则将手机作为长期捆绑消费的筹码。这类活动往往要求用户签订12-36个月不等的合约,通过话费返还、信用贷款等形式实现「免费」的表象。销售人员常以「回馈老用户」「限时福利」等话术降低消费者警惕,却刻意弱化套餐变更限制与违约金条款。
二、四大核心消费陷阱
1. 套餐绑定陷阱
强制要求开通98元/月起的高价套餐,且合约期内不得降档或携号转网。某案例显示,价值千元的手机绑定三年套餐后,总支出可达5400元,远超手机实际价值。
2. 预存话费陷阱
要求预存1200-5000元不等的话费,分24期返还。若中途解约,未返还的话费将作为违约金被扣除,部分案例显示用户实际损失高达预存金额的70%。
3. 贷款分期陷阱
将信用购机包装成「0元购」,实则通过花呗、招联金融等渠道办理分期贷款。广西某老年用户办理的「免费」手机,实际背负了36期共1500元的还款合约。
4. 隐形消费陷阱
- 强制开通视频会员、云盘服务等增值业务
- 套餐外流量按5元/GB计费且无封顶
- 收取99元「开卡服务费」等隐藏项目
三、老年群体成重灾区
2025年3月曝光的案例显示,某老人因不知情开通五项增值业务,单月被扣费五百余元仍未被停机。运营商利用老年人对智能设备不熟悉的特点,通过电话营销、门店「驻点推广」等方式诱导签约,甚至伪造「业务办理录音」作为维权障碍。
四、消费者应对指南
- 核实套餐真实价值:要求提供纸质版资费明细,计算合约期总支出
- 警惕信用授权:拒绝提供支付宝、银行卡等自动扣款授权
- 保留维权证据:对销售话术全程录音,保存业务受理单
- 善用申诉渠道:通过工信部12300网站进行投诉维权
免费送手机本质是运营商锁定用户消费的金融工具,消费者应理性看待「0元」噱头。签订合约前需重点审查:套餐期限、违约金比例、携号转网限制等核心条款,避免陷入「免费更贵」的消费陷阱。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xnnu.com/28748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