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州营业厅员工倒卖信息为何获刑?

苏州多家通讯营业厅员工因倒卖客户手机号及验证码获刑,涉案者利用职务便利形成黑色产业链。法院依据《刑法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条款,对主犯判处拘役至有期徒刑,并推动行业建立双重验证等监管机制,凸显法律惩戒与技术防范并重的治理思路。

案件背景与判决概要

2021年至2024年间,苏州地区多家通讯营业厅员工因倒卖客户手机号、验证码被公安机关查处。例如,某营业厅员工李某等人利用办理业务之便,将老年客户的手机号及验证码发送至上游倒卖平台,每条信息获利6-8元,涉案金额达3万至10万元不等。另一起案件中,业务员潘某在3个月内贩卖100余名客户信息,非法获利3298元,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并处罚金。

苏州营业厅员工倒卖信息为何获刑?

犯罪手段与利益链条

涉案人员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施犯罪:

  • 针对老年客户群体,利用其不熟悉手机操作的特点,在办理业务时私自操作手机获取验证码
  • 将客户信息批量提供给网络黑灰产团伙,用于注册网购、社交平台虚拟账号
  • 形成“营业厅员工-中间商-下游犯罪团伙”的三级产业链,单条信息价格最高达9元

法律依据与判决结果

根据《刑法》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,向他人出售公民个人信息且情节严重的,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。具体量刑标准如下:

  • 违法所得超5万元或信息量超5万条: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
  • 利用职务便利犯罪:依法从重处罚

在苏州相关案件中,8名主犯被判处拘役4个月至有期徒刑3年,并承担民事赔偿。部分情节轻微者接受行政处罚并退赃。

社会警示与行业治理

此类案件暴露三大治理痛点:通讯行业基层员工接触敏感信息却监管薄弱;违法成本与收益失衡,单日作案即可获利数百元;个人信息泄露成为电信诈骗源头犯罪。检察机关已通过公益诉讼、行业检察建议等方式,推动建立客户信息双重验证、操作日志留痕等监管机制。

苏州系列案件表明,公民个人信息保护需要法律惩戒与行业治理双管齐下。既要通过刑事判决形成震慑,也需强化企业主体责任,从技术层面阻断信息泄露渠道,才能真正遏制“行业内鬼”现象。
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xnnu.com/283787.html

上一篇 2025年3月18日 上午9:41
下一篇 2025年3月18日 上午9:41

相关推荐

联系我们
关注微信
关注微信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